《中国青年报》编委、社评部主任、首席评论员曹林现场解读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素养 黄慧钦/摄
“破除本能的不假思索,是提高媒介情商的方法之一。”11月25号下午,《中国青年报》编委、社评部主任、首席评论员曹林莅临协和学院,为学生记者带来以“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素养和写作技巧”为主题的讲座。
“提到保温杯你们会想到什么?”讲座伊始,曹林就手边的保温杯发问。“中年人。”“那提到中年人又会想到什么?”“油腻!” “可是曹老师是快到中年但不油腻的评论员。”他笑着调侃道。曹林表示,新闻人自身要有足够的定力,有新媒体时代合格的传播素养。他指出,新闻的“素养”比“技巧”更重要。
如何具备合格的新闻传播素养?曹林认为,首先要避免陷入自拍美颜的幻觉,此处的自拍美颜指的并不是时下流行的拍照方式,而是指一种自说自话的思维模式。这种思维方式缺乏他者视角,而是陷入一种自闭的温暖里的状态。他以不久前贵州六盘水一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过水洼,大学生发朋友圈表达感激之情被网友批评为例,指出这种做法便是缺乏他者视角。大学生何以感动?感动何在?遇事冷静、思考清楚再发声,避免不假思索的自我感动,是媒介素养的体现。
针对当下新媒体带节奏的宣传模式,他指出了独立判断力的重要性。“我们既不要做易感人群,也不要做无感人群。要做一个有判断力的敏感人群,做一个“旁观者”而非“带入者”。而对于一些新闻报道制造天使和魔鬼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,曹林表示学生们要保持警惕,事情并非非黑即白,大众不应该抱有吃瓜群众心态与期待。尊重事实,让事实说话,而非让它迎合个人情绪需要。
此外,他还指出写作应避免陷入套路而失去创造力,要跳出套路发现新问题。他针对当下标题党滥用悬念,透支公众好奇心的现象,说明了标题不应该脱离文章内容。“好的标题通常不会带节奏,也不会简单堆砌内容,短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自信”。他以冰点特稿“湍流卷不走的先生”、“不能呼吸的村庄”为例,再一次证明好的文章是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,是接地气和充满生活气息的,而不仅仅以阅读量为指标。
对于校园媒体应该如何做好新闻,曹林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他指出,学生记者应该有随时积累素材的意识。同时要培养批判性思维,多问为什么,否则只能被带节奏,被动灌输他人的思想。
讲座现场校媒代表认真聆听 杨佳宜/摄
讲座后学生记者纷纷向曹林要签名 黄慧钦/摄
附件下载: